“走读千岛”之古桥探韵——东沙古镇的聚财桥遗迹 -

科普活动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 科普活动

返回

“走读千岛”之古桥探韵——东沙古镇的聚财桥遗迹

发布时间:2024-08-12 08:54:21

聚财桥旧迹,位于东沙古镇大、小横街的交界处,即现在自由弄的路口边。据《东沙史话》记载,该桥系石质建筑,桥长2.7米,宽3.8米,高2.6米,略呈拱形,无护栏。旧时小舢板船型较小,在桥下可穿梭往来,极大地便利了商贸区的货运。

走在东沙古镇,从最热闹的一条老街路口,我们找到自由弄,向西、再向东,一路查找古桥遗迹,走到横街口,还是没有发现古桥踪影。忽然,低头一看,发现了石板路上镶嵌着一根石条,上面隐约有字,再弯腰仔细查看,石条上“聚财桥”三字清晰可见,两侧竖刻“宣统二年”“刘中和”,整根石条长约2.60米。宽约0.24米。在约三、四米远处,我们又发现街面镶嵌着一根石条,石条上“聚财桥”三字都画上了圆圈作为修饰,两侧也分别竖刻“宣统二年”“刘中和”,整根石条长约2.77米。宽约0.24米。“刘中和”是东沙古镇的商号,也就是建造“聚财桥”出资者。

又据《东沙史话》记载,清宣统二年(1910),“刘中和”主人为东沙绅商刘月赞(18581913),号槐荫居士,独资建造了这座聚财桥。刘月赞,祖籍浙江宁波鄞县,幼年时就读于宁波求树坊私塾,擅长书法、绘画、雕刻等工艺,尤以石刻、浮雕著称,岛内知己多慕名前来讨教,他都热情相待,还提供食宿,不收分文。刘氏在东沙角横街开设以经营批发栲胶、苎麻、绳索、棉布、洋纱等渔需品,以及各类鱼鲞经营的商店,店号“刘中和”,意为“中正平和”,颇有追求和谐之意。而“中和”“聚财”,也反映了这位东沙儒商和气生财的经营理念。

聚财桥所处的横街,旧时有“横街鱼市”之称,是岱山“蓬莱十景”之一。东沙角地处岱衢洋大黄鱼中心渔场的彼岸,鱼汛旺季,数以万计的渔船民均到此地投售鱼货,避风停泊,补给、休闲都集聚在东沙角的横街街巷之中,横街头商贸甚为繁荣,成为浙东鱼市之大集。

从实用的角度来讲,这座桥的码头功能更大一些。清末,东沙古镇的商贸区在大横街一带基本形成,但在小横街一带还属浅海浦道,小型船只可往来行驶,然而该一带没有一只埠头,聚财桥的建成,也便于小舢板靠泊。

上世纪80年代初,横街改造,水道改成了一米左右宽的阴沟,石桥亦被水泥覆盖,该桥淡出人们的视野。2011年夏,石板路修建复古,“聚财桥”出土,保留了“聚财桥”两边的原石条。如今“聚财桥”石条静静躺卧在横街上,刻写着捐建者“刘中和”店主的公益情怀,勾勒起人们对昔日繁华古渔镇和古桥遗韵的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