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活动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 科普活动
“走读千岛”之古桥探韵——岱山石马岙村河清桥遗迹
历史上,岱山最有名的桥,当数清末岱山石桥镇的“南望桥”,镇以桥名,《岱山镇志》上说“南浦之潮、北浦之潮至此接通”,岁月流逝,石桥早已没了踪影,但留下“桥头”这个老地名。
今天我们要寻找的第一座古桥,是“河清桥”。位于岱山县高亭镇石马岙村。石马岙村是省级历史文化村落,是有名的海岛“秀才村”,清代曾涌现一批举人、秀才,当地文史专家於有财先生曾寻找、收集很多文物、史料,撰写了介绍文章。
於有财先生陪我们一路寻访举人府邸、古民居、各式石窗等历史遗存,领略历史文化村落的风貌。
河清桥,建于清乾隆元年(1736)。原该桥南北走向,属单孔石板平桥,长2.70米,宽1.60米,通高约1.50米,中孔净跨1.20米。西侧石梁上浮雕六字“沈成华房喜捨”,字高和石梁高度接近。东侧石梁刻“河清桥乾隆元年造”,字的规格书法与西侧一致。可惜多年以前,由于当地修路,旧桥被埋入地下。石马岙地方文史专家於有财先生曾拍摄旧桥石条照片。
原河清桥架设于石马岙石马溪上。海岛地区多山,古代因未建水库,每逢梅雨季、台风季节,暴雨袭来,山洪顺势而下,常汇成急流,汹涌入海。年常日久,而形成自然大溪,舟山人称“大溪坑”。石马溪,就是这种大溪坑。康熙《定海县志》之《岱山图》就标绘了这一条石马溪。
据於有财老先生考证,该桥取名“河清”,与“河清海晏”有关,因当地还曾有“海晏桥”,“河清海晏,时和岁丰”,有国泰民安之寓意。近代岱山学者汤浚在《岱山镇志》中记载:“石马岙有水西南流,又西历河清、海晏、涟漪诸桥,出东碶,注于海。此水经过之处,灌田数千亩。”海晏桥,即旧时河清桥下游400多米处的石桥,当地人俗称“高桥”,可惜此桥已毁无存。
西侧石梁所刻“沈成华房喜捨”,说明此桥捐建者为石马岙沈氏家族,为“沈成华房”族人捐资所建。清代岱山展复后,慈溪沈师桥等地移民来岱山创业落户。
河清桥规模虽小,却曾是岱山县现存最早的石板平桥,为研究清代石桥建制、海岛移民开发、河道变迁历史等提供了实物资料,具有重要价值。
河清桥曾于1988年9月被公布为岱山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河清桥遗迹,静静地躺在地下。期盼有机会能够重新出土,以一定的方式展现海岛古桥的风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