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活动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 科普活动
海蜇的味道
夏季,溽热的梅雨天气过后,岛上的渔民判断着潮水涨落中蕴含的某些征兆,开始做出海的准备。这是一场海龙王赐予的盛宴。宴会的主角并非人们所熟知的黄鱼、带鱼……而是长相颇为怪异、并具有奇幻色彩的一种浮游生物——海蜇。
海蜇其实是种水母,身体为半透明的果冻状,上部呈伞状,叫海蜇皮;下有口腕,腕下有触须,叫海蜇头。渔民们说“海蜇,水做”,它一身水嫩的皮肉经不起磕碰,需要用手指粗的稻草绳网来捕捞,如果用时下通用的塑料绳网,海蜇被细线一勒,估计会破碎不堪。即便是捕获后的加工处理,也需要小心谨慎,手指稍一用力就能穿透而出,就像你练成了九阴白骨爪那么厉害。
海蜇据说能长到很大,一些古人描述说“从广数尺”(《博物志》)“其大如席”(《三才图会》)、“大者如床,小者如斗”(《闽中海错疏》)。如斗倒还有真实的成分,但如床、如席,则多少有些夸张的意味了。小时候见过一些体型颇为庞大的海蜇,摊开后的海蜇皮几乎能遮盖家中灶台上的尺八大镬。一般来说,海蜇皮直径达一尺以上就不错了,已可作为出口的优级品。
村口外的港湾停泊着拢洋的渔船,渔民们开始从船舱掏撩出海蜇,倒入船舷旁的网兜。海蜇层层叠叠挨挤着,在海水中浮动,将网兜撑得比船还大,像海面上绽开了巨大的紫红色花朵。一些背脊晒得黝黑的少年,簇拥在渔船旁边,戏水、吵闹。趁着渔民不注意,快速地从网眼中扯出一只小海蜇,或是一瓣海蜇头。随后在渔民气恼地訾骂声中,洑水远遁。
当年我也是这个群体的一员。暑假里无所事事,整日泡在海水中,也随着众人去扯过几瓣海蜇头。感觉那时的海蜇真大,一瓣海蜇头差不多比我脚掌还大些。不过,那些“偷窃”的成果大多会被丢弃,这只是我们的娱乐项目之一而已。
捕捞后的海蜇需尽快加工,否则会化成一滩水。人们用竹刀将海蜇上下两部分割开,然后把明矾、盐以一定比例调和,对海蜇进行腌制,这是称作“三矾海蜇”的技艺。顾名思义,需要经过三道繁琐辛苦以及费时月余的工序,才能制成可食用的海蜇成品。
海蜇本身无味,全靠搭配的食材来出彩。记忆中,海蜇切丝几乎可以搵任何有味道的酱料,从咸淡不一的各种酱油,到浓稠油腻的红烧肉汁、红烧大排汁,再到咸鲜的糟鱼卤,无不充满着独特的风味。岛上流传的三抱鳓鱼揾海蜇头,入口咸香脆爽,回味绵远无穷。一些老辈人喜欢海蜇丝搵臭蟹酱的吃法。蟹酱经长时间发酵,颜色变灰,并逐渐散发出一股臭味,即便如此,老人们仍视其为珍馐。夹几片海蜇,在臭蟹酱中轻轻一蘸,咀嚼中,清脆又夹杂着沁入鼻腔的咸臭,隐约有股甜意慢慢滋生。那可是一般人无法体会的滋味。
时下流行的是海蜇切丝凉拌,比如拌黄瓜,适合做夏天下酒的小菜。母亲擅长金针菇拌海蜇。金针菇用的是市场上常见的玻璃瓶装,再调以麻油、白糖、陈醋,酸甜可口,往往是餐桌上最早被消灭的那一盘。